第六章:合规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要点
作者: 时间:2025-04-18
第六章:合规重点领域的风险排查要点
制造业
劳动用工合规:检查劳动合同签订、工时与加班管理、劳动保护措施等是否符合规定,防范劳动纠纷。
财税合规:核查成本核算、发票管理、税务申报等方面,避免财务造假和税务违规。
产品和服务质量合规:审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、生产工艺执行、产品检验检测等情况,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。
安全生产合规:排查设备安全、作业环境、员工安全培训等,降低安全事故风险。
节能环保合规:关注节能减排措施、污染防治设施运行、环境影响评价等,确保符合环保要求。
知识产权合规:加强对技术研发、专利申请、商标使用等方面的管理,保护自主知识产权,避免侵权。
网络和数据安全合规:保障生产系统网络安全、数据备份与保护,防止数据泄露。
公司治理合规:规范股东会、董事会运作,完善内部监督机制,确保公司决策合法合规。
国际化经营合规:了解目标市场的贸易壁垒、技术标准等,遵守当地法律法规。
供应链合规:对供应商的资质、产品质量、环保等方面进行审核,确保供应链稳定合规。
服务业
劳动用工合规:重点关注兼职人员管理、劳务合同签订、员工福利等,保障劳动者权益。
财税合规:规范收入确认、费用列支、税务筹划等,防范税务风险。
产品和服务质量合规:建立服务质量标准,加强客户反馈管理,提升服务满意度。
安全生产合规:针对办公场所安全、服务设施安全等进行检查,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。
节能环保合规:推动绿色办公,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。
知识产权合规:注重商标、版权保护,以及对客户知识产权的保护义务。
网络和数据安全合规:加强客户数据保护、网络信息安全管理,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。
公司治理合规:完善治理结构,规范关联交易,保障股东权益。
国际化经营合规: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,遵守境外服务行业监管要求。
供应链合规:对合作方进行资质审查,确保服务外包等环节合规。
风险排查共分为17个企业行业属性,每一个行业属性建立12个模型+1个综合模型,具体行业请进入“合规云”(小程序)进行指标识别与风险排查。
明确排查指标
法规政策指标:梳理国家、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法律法规、政策文件、行业标准和规范等,如制造业需关注《安全生产法》《环境保护法》,金融业要遵循《商业银行法》《证券法》等。
行业惯例指标:了解行业内通行的做法、惯例和最佳实践,例如服务业中客户信息保护的通常措施,制造业中产品质量的行业默认标准等。
企业内部指标:依据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、经营方针、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,确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合规指标,如企业内部的财务审批流程、采购招标制度等。
开展排查工作
成立排查小组:由企业的合规管理部门牵头,组织法律、财务、审计、业务等相关部门的人员成立专门的排查小组,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。
进行培训学习:对排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,使其熟悉排查指标、方法和流程,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,例如邀请专家讲解行业最新的合规要求。
对照指标检查:按照合规十项重点领域,如劳动用工、财税、产品和服务质量等,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、业务流程、管理制度等与确定的排查指标进行逐一对照检查,如检查企业的劳动合同是否符合劳动法规要求。
收集证据资料:在排查过程中,收集相关的证据资料,如文件、记录、合同、发票、报表等,作为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依据,例如收集财务报表以核查财税合规情况。
识别风险点:根据对照检查的结果,识别出企业在各个重点领域存在的合规风险点,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、影响范围和潜在后果,如发现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存在漏洞,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。
评估与整改
风险评估: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评估,确定其风险等级,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,如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打分评级。
制定整改措施: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点,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,明确整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,设定整改期限,如对于高风险的财税合规问题,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,明确财务部门负责落实。
跟踪整改效果:定期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,评估整改效果,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,如定期复查财务部门的整改情况,查看是否达到财税合规要求。
持续改进:根据排查和整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,完善企业的合规管理制度和流程,建立长效机制,不断提高企业的合规管理水平。